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中国·弥勒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来自弥勒多地的彝族民众聚集到可邑小镇内,参加“群文弥勒·阿细跳月”体验赛。云南省弥勒市是彝族分支阿细人聚集地区,是阿细跳月的发源地,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弥勒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来自弥勒多地的彝族民众聚集到可邑小镇内,参加“群文弥勒·阿细跳月”体验赛。云南省弥勒市是彝族分支阿细人聚集地区,是阿细跳月的发源地,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

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三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石林、泸西等地。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云南彝族地区。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又称跳乐。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云南弥勒彝族第八届阿细跳月民族节斗舞现场图片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

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