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子党的户外装备选购指南 篇三:硬软壳上衣篇

上篇速干跑步篇由于本人选购的装备集中在鸟速干,被其他专业跑步速干品牌的粉丝诸如A粉/N粉/S粉/C粉…无情的打击,也不乏人身攻击的,我是觉得大家对不同品牌的偏好并不会影响大家对户外运动的共同热爱,见识到更多元化的世界不正是大家喜欢到处户外活动的原因吗?其实内衣、裤子和抓绒我都买了大量非鸟的,的确不该只迷信某个品牌,但衣服只有良好的设计+适当的布料+对应的环境才能给你最佳的舒适度!个人觉得鸟在量产化户外品牌中堪称业界良心,设计不能说No.1相对硬伤会少一些,即使是同样的面料鸟对细节的处理和更适合瘦子的剪裁都更能吸引我,定价比起北欧的一线品牌亲民多了起码7折以下经常能见到,对于一个生活不甚粗糙的大酥喜欢打鸟的心情你们能理解吗?喜欢鸟品牌的人会觉得物有所值,质感跟虚荣感兼具,不喜欢的人视为敝屣也是很正常的,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你喜欢我不能让我有任何升华,讨厌我同样不会掉根毛",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自己爽了就行。我在篇1就说过大部分户外衣服一般都比较另类(chǒu),强调的主要是功能,对鸟不感冒的或者亮骚党其实真没必要再来爬我这个系列文。

本篇介绍的是3层科学穿衣法里面的最外层,开篇再重复一下本酥矮子党的身材(168cm/61kg/胸围86/腰围78/脚穿39-40码鞋),以便大家参考。我把软硬壳分为上衣和裤子两篇,因为对矮子党来说裤子比衣服难买多了。

———-华丽的分隔线————-

首先讲讲软硬壳的差别,其实它们的区别已经有太多文章介绍过。Soft Shell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初衷是用来alpine穿越或滑雪,走红非常快,近年户外材料的创新主要集中在这个领域。所谓 Soft,是相对于 Hard而言,一是指材料上的Soft,HardShell的衣物材质为多层复合材料,一般是DWR(防泼水)+表布+防水透气薄膜(Gore-Tex,eVent之类)+内里的结构,具有完全防水和一定的透气性能,而Soft要比Hard轻量级,当然现在也开始流行超薄冲锋衣,衣服重量已不是绝对区别,但绝大多数Soft要比hard材料柔软和有延展性,让穿着的人移动或伸展更舒适自由(纺织业往往把四向弹力作为界定Soft Shell与 Hard Shell的关键),且无一般硬壳面料的摩擦噪音。二是指其功能上的Soft,顶级Softshell多采用Gore Windstopper、Polartec PowerShield或Scholler材料,内植微绒,外表经过DWR处理,整衣具有一定的防水性能(但弱于Gore-tex,eVent材料),并且有优秀的防风、透气、保暖功能。同时,Softshell还必须具有Shell普遍意义上对身体全方位保护的功能,所以绝大多数获奖版软壳都是Hoody自带帽子,并且有若干防水拉链口袋,在易磨损的地方使用加强材料,并且具有各种调节功能。随着纺织业的发展和户外三层穿衣概念的简化,软壳采用越来越繁杂和高科技含量的制造工艺,什么内植绒、无缝工艺、激光剪裁、压胶、特殊编织法、运动立体剪裁、多层材料压合等等(吐血ing)。简而言之,软壳就是相比硬壳降低防护性,从而获得透气性,并兼顾保暖性和延伸性。

除了一些极端情况,如大雨、风雨雪,Softshell可以完全代替Hardshell的功能,现在很多软壳都能做到基本全防水了,早在05年MHW得奖款Synchro Jacket就是件全防水的软壳衣。虽然硬壳有不透气、硬、声大、防水薄膜放久了会自动分尸等缺点一直被人诟病,发展也基本停滞不前并有慢慢被取代的趋势,不过由于"风寒效应 (Wind-Chill Factor)"的存在,风会带走人体热度,导致体感温度通常会比实际温度要低 ,因此户外外层衣物穿着应要注意防风的重要性,全防风防水的硬壳外套仍是高山和露营时必带的衣物装备。事实上雪线以上的高原天气变化非常快,普通的下雪一般不会化水软壳足够应付,但冰雪(就是水在衣服表布外结冰)的恶劣天气就是硬壳发挥最佳效用的时候了。不仅天气冷刮风时好用,若遇雨天也可以省去穿雨衣的麻烦。

硬壳目前有3种主流面料:GTX、eVent和NeoShell,事实上eVent也已经有点英雄迟暮的感觉,因为采用它的户外品牌越来越少,NeoShell则属于市场新进入者,野心勃勃,GTX王者地位暂时无人可撼,相信很多人买防水衣防水鞋都是冲着GTX吊牌来买的,这就是品牌效应。传统GTX、eVent都是薄膜防水透气,GTX是间接透气,eVent是直接透气,NeoShell则是通过布料结构来防水透气,GTX最近也舍弃传统薄膜贴合式的做法,推出类似NeoShell将防水材料与织物本体互相交错"编织"结合的高透气防水active shell面料,达到直接透气的效果。评价防水透气材料主要看两个指标,一个是防水度,一个是透气度。硬壳还会根据薄膜的贴合构造分成2L(表布+薄膜)、3L(表布+薄膜+里布)、2.5L(表布+薄膜+超薄涂布Coating),简单的说2.5L就是直接露PU层,3L就是在PU层下面再贴合一层表布,2层当然会比3层更透气,但薄膜也更容易老化,在《谍影重重4》电影中男主角Aaron为了躲避无人战机的狙击能把红色的Alpha SV外套反穿就是因为它是三层结构。

Gore-Tex:

GTX防水透气薄膜是Gore公司的拳头产品,在众多玩家和厂商心目中都是属于最值得信赖的防水产品。GTX的防水原理是薄膜结构,而且还是ePTFE和PU两层化学分子薄膜贴合而成的,ePTFE可以防水透气但容易撕裂和怕油污(杜邦还用这铁氟龙来作为厨具的不沾涂层,当然衣服的薄膜是经过特殊拉伸的),用PU来保护和抗油污,由于薄膜微孔比水滴小比水蒸汽分子大,因此能够防止外面的水进来,里面的湿气又可以排出。所谓的间接透气"透湿",是指人体所散发出来的汗气,先凝结成汗水在PU层上,然后靠再靠人体的热气(正压作用)把PU层上的汗水蒸发掉让湿气挤过PU保护层,透过微孔到外层织物,再从外层织物的纤维缝隙散出去。因此,必须强调的是要让Gore-Tex薄膜透气原理发挥作用,即让身体的汗水以蒸气的型态从衣服内部跑到外面,外部气温必须比内部体温低或者外部湿度要比内部小,GTX硬壳最佳使用场合绝非南方湿热的天气,温度高湿度高的地区难以发挥GTX外套的性能,而且热贴合胶条容易开,只有雪山或冬天的穿越才是它最合适发挥的舞台。Pro等级的GTX防水度Waterproof Rating为20K(mm),透气度Breathability Rating为10K(g/m2/24hr),防水透气度号称通过Gore实验室最严苛的测试,这个数据已成为整个防水透气面料的行业参考标准。而狗铁丝衣服的制作是把GXT防水透气薄膜贴合在人造表布(一般为涤纶或尼龙,起骨架作用对薄膜提供支撑)内再进行裁剪,然后通过针车将各部份接合起来,所以接合处一定会有针车的针孔,这些接合处一般会涂1到N层防水胶,然后再贴一条防水胶条以达到100%防水。所以狗铁丝衣服穿久会漏水通常不是薄膜漏水(薄膜也没那么容易降解)而是从车缝处漏的,当然你直接把衣服操出洞的情况另说,压胶条经过多次翻折后黏贴性也会降低。大品牌的狗铁丝衣服要有保证得多,一个是压胶工艺上,一个是一体成形,如果拼接针车车缝越多,防水胶条就贴越多,可供透气的面积就越少,透气越差。GTX冲锋衣主要的成本不在于那层膜而在于覆盖在薄膜之上材料和剪裁,这也是国产GTX冲锋衣和欧美GTX冲锋衣质量的最大差别。另外,从用户体验反馈来看GTX面料也相当耐操,N80p更是号称具有最强悍最具防护性的面料,一般GTX薄膜的自然寿命是10年以上,在国外Gore公司类似苹果对其产品都是5年包换和保养的。尽管eVent和NeoShell都号称比传统GTX更透气,但如果只打算买1件风雨衣的话,我还是推荐GTX,防风防水性能稳定,最重要的它代表了男人的追求和品味,男人的衣柜里怎能没有一件GTX!

eVent:

eVent是GE公司旗下BHA的防水透气薄膜产品,eVENT出现的比GTX晚,采用新工艺将GORE-TEX的ePTFE薄膜加以改良,把PU压到多孔ePTFE膜里面去,ePTFE层下面不需再贴上一层PU层从而覆盖微孔膜的微孔影响透气效果,而薄膜层少了一层就不需像GTX的"透湿"将汗气转换成汗水再由热力排出体外,实现了所谓的双向导流"直接透气",因此eVent会比GTX要透气。根据美国Kansas大学测试,eVENT在同等的防水性能下透气性是Gore-Tex的2倍左右(具体不同湿度的测试实验数据这里就不罗列了),eVent透气度Breathability Rating有15K-25K(g/m2/24H),大概是0.1-0.2CFM。但eVent缺点也比较明显,虽然ePTFE没那么怕油污了,但油污还是很容易堵塞小孔,之后性能会显着下降,因此eVent衣服的洗标都写着"wash me often",而且不少玩家反映不耐操很容易破。eVent和GTX的防水效果都是靠ePTFE,所以基本是一样的,都没有延展性,目前eVENT的业界名气还远不如GTX。MHW的DryQ和eVent基本是同样的原理。

Neoshell:

Neoshell是Polartec公司去年才推出的新面料,在透气度上比eVent更透气2倍,比GTX更透气5倍,最主要的原因是Neoshell并不是利用薄膜来防水透气,而是靠"亚微米(sub-micron)"等级的编织法结构来控制防风和透气,采用创新的工艺让PU分子组成网状,透气微孔的数量会比先前传统的材质高上数倍,有一定的延展性,做成衣服摩擦噪音较小。根据Polartec原厂所公布的数据,Neoshell防水度静水压约10K左右,透气度达0.5CFM,很明显防水是软肋(虽然Polartec一直强调10K就已经能做到全防水了),目前仅有Marmot、Mammut、Rab还有Westcomb等跟进尝鲜,而且只做上衣,Marmot Zion把它做成了重装的M1级别软壳(请注意是Softshell),Mammut Gipfelgrat把它做成不植绒的软壳,Westcomb Shift LT则把它做成340克的轻薄款冲锋衣,可见大家对Neoshell的防风防水还是存在疑虑,裤子和鞋子更没人会用Neoshell。其实Polartec公司还有一种Power Shield Pro面料(只做软壳)也是走全防水路线的,透气度比Neoshell还高,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主推的全是Neoshell了,可能是怕冲突Power Shield Pro已逐渐淡出市场。不过,别把硬壳的所谓透气太当一回事,硬壳再透气也比不上最差的软壳,硬壳追求过于透气(没那么防水防风了)在我看来就是舍本求末,考虑硬壳材料的透气还不如考虑冲锋衣带腋下透气拉链更实际一些。

除了这三种主流的防水透气面料,各家自己都会推自家的防风防水技术(因为如果都用Gore公司的就会很贵),而且绝大部分都是PU涂布Coating防水技术,所谓Coating就是没有膜只是把PU液体涂在表布内面(普通没加防水PU Coating风衣布的耐水压约500-1000mm,现在密集编织的风衣布据说也能达3000mm)。例如Mammut的DRYtech就是亲水性尼龙布,官方公布防水度有20K,透气度有20K,相当于eVent的水平了。例如MHW的Dry.Q,官方公布的防水度有40K,透气度有30-40K,全面超越GTX和eVent了。例如Marmot的NanoPro面料(升级版的PreCip),Marmot的Super Mica Jacket 就是采用NanoPro较高等级的membrane面料,防水能达到10K,透气能达到47K,相当于Neoshell的水平了。而TNF的HyVent,不但防水一般,还透气度奇差只有750-800 g/m2/24H(连GTX的1/10都不到),出了名的不透气不耐操。旧版的Patagonia Houdini的防水H2NO布也是一种神奇的面料,有测试说透气度高达恐怖的7CFM,甚至比一般风衣还透气,不过已经有点软壳的味道了。其他还有Columbia Omni Tech等技术我就无法一一细数了。

软壳布就更多了,基本各出各的,主流大厂面料主要是三家公司的面料,Polartec、Gore和Schoeller。软壳的重点是如何在透气性和防风防泼水中找到一个平衡,保暖只是另一个附加的功能也比较容易实现,只要不在乎重量的话植绒或者填充化纤就是了。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面料的透气度(CFM每分钟通风量)数据,相比硬壳,软壳面料的透气度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说在硬壳追求透气性有点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GTX薄膜:~0 CFM

eVENT:0.1-0.2CFM

Neoshell:0.5 CFM

Windstopper:<2 CFM

Polartec Power Shield Pro:2 CFM

Pertex/Luminara:5 CFM(如Arcteryx Celeris/Atom LT)

Gossamera/老H2NO:7 CFM(如Arcteryx Squamish、Patagonia Houdini)

Lumin:10 CFM(如Arcteryx Incendo)

Fortius : Gamma SL 10 CFM

Polartec Power Shield:官方给出2-12 CFM的透气度,通过四向弹力编织法能加强透气度到8-16 CFM

Power Shield O2:官方给出30-50 CFM透气度,是目前最透气的软壳布了,难怪大力神能卖那么贵而且价格还坚挺

抓绒布:200~300CFM

排汗布:300-500多CFM,我见过最透气的排汗布是Montbell的wickron cool透气度高达800CFM织法很通透

那是不是越透气越好呢?肯定不是的,由于风寒效应(Wind-Chill Factor),原是气象用语,指温度计测量的环境实际温度与人体感受到的气温并不见得相同,在无阳光照射的情况下通常会比实际温度要低,造成原因就是"风"的影响。因为风会带走人体热量,导致"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有所差异,尤其在低温环境+强风吹袭的状态下人体热量会流散的更快,因此户外衣物穿着应要注意防风的重要性,这也是顶级软壳中Windstopper存在的合理性,在高山上其防风性更是对保温效果提升非常显着,根据Gore官方介绍Windstopper可以增加250%的保暖性。下面是依据风速与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去概算出人体感觉温度数值的风寒指数表。

硬软壳上衣篇

选户外外套和使用需求有关,不能一概而论,防风防水透气保暖的比例不一样,而且这些功能之间多少会有冲突和平衡,不可能有一件通吃的衣服,一件外衣能打2季就不错了,3季已经太勉强,夏天是没有软壳能穿得住的只能穿穿皮肤风衣。大部分的使用场合是城市还是户外,走路和开车又不同,因为防风度和耐磨度的需求不一样。如果要在高热量输出的活动时穿,衣服材质(比较透气)和设计(如腋下要有拉链)也会有差别。是希望灵活的洋葱式穿法,还是希望单件省事的穿法?这和会不会常常切换温差大的室内室外方便性有关,也和衣服总重量和穿起来会不会拥肿有关。防雨是真的要在那种超大雨下走很久,还是希望一般下雨不撑伞,大雨还会不会搭配撑伞。另外自己体质怕不怕冷其实都会影响选择。例如,-10度可以穿长袖透气内衣Phase SL+单穿Fission或Kappa;-10度也可以穿保暖内衣C4+R3/Atom LT/Hyllus+Beta AR,选择太多了。每种布料和技术的搭配都有其理由,挑选时要去注意它的材料细节,最好自己去亲身体验实穿,软壳本身就软的外加通常无肩线设计的款式一定要穿合身才好看建议实穿最准,要穿宽松除非你本身是衣架子(肩宽胸宽够,没肚子又够高),而硬壳本身就挺的穿起来不会难看到哪,照尺寸买失败机率比较小。

在品牌风格的差异上,鸟家通常都是fit版,适合上身有点V型的朋友,而且设计偏技术性,衣襟明显前短后长;鼠家的算regular版,少数比较修身,前后衣襟也没有鸟家那么夸张;MHW家的就更regular了,版型更像休闲夹克;Pata家的码不好选,修身/正常/宽松的效果都有可能出现,而且就算同款不同年份出品也不一样(吐血);大象修身,适合竹竿型不太muscle的朋友。

惯例先照一张我现役硬软壳上衣的全家福,上衣是Dead Bird的强项,不知不觉中就捕获了不少的鸟,这些年下来绝对是买多了。因为南方湿度大,所以我最在乎的是透气性,轻薄透气的软壳是我的至爱。我不喜欢中间派的衣服有点透气又有点防风不是我的菜,要不就很透气,要不就是全防风。

硬软壳上衣篇

极限系列(基本全防风防水,适合户外)

1. Arcteryx Beta AR冲锋衣,S码(Gore-TEX Pro 3L,460g)

2. Arcteryx Venta SV防风防水软壳,S码 (Gore WindStopper, 650g)

3.Patagonia Northwall Jacket防风防水保暖软壳,S码 (Polartec Power Shield pro+R2 high-loft grid,731g)

4. Arcteryx Kappa SV防风保暖软壳,S码(Gore WindStopper + 200g/m2 Primaloft,874 g)

户外休闲两用系列(透气适当保暖防泼水,适合城市)从薄到厚

5.Arcteryx Gamma SL Hybrid薄风衣,S码(Fortius 1.0, 295 g)

6.Mammut Amabilis Jacket薄风衣,S码(85% nylon/15% spandex,380g)

7.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透气软壳,S码(85% nylon, 15% elastane, 560g)

8.Arcteryx Hyllus Hoody大力神透气保暖软壳,S码(Polartec Power Shield O2 + Polartec Thermal Pro Hi-Loft Fleece,600g)

(棉服和羽绒衣我将会放在中间保暖篇介绍,其实都能外穿,但和抓绒放一起方便对比)

———-华丽的分隔线————-

Arcteryx Beta AR硬壳冲锋衣

购买链接(S&C上偶尔会有鸟冲专场,不过S码最容易感染Sold Out病症)

 


Arc'teryx Beta AR Jacket - Men's
Arc’teryx Beta AR Jacket – Men’s

$307.99美国亚马逊
 

鸟冲的主力产品分Alpha、Beta和Theta 3条产品线,当然近年陆续出来了ZETA、STINGREY、SIDEWINDER、RUSH等N多系列,但那些我觉得都是非主流的(纯粹代表不滑雪非专业人士观点),如果没差多少价钱干嘛不挑主流的ALPHA、BETA系列呢?鸟产品线下SV、AR、MX、LT、SL的差异我就不介绍了,太多人介绍过了。说点大家可能不太了解的,鸟冲MATERIALS里大家总看到N80p,N40r等数字和字母的组合,前面也介绍过GTX衣服是把GTX防水透气薄膜贴合在人造表布上做成的,数字代表布料每平方码重(oz/yd2,1oz/yd2≈34g/m2),英文字母代表布料材质的简写N=Nylon、P=Polyester、S=Spandex、R=轻量化的ripstop fabric等,单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只有一种布料,2~3个英文字母一起表示混合布料,从材质来说Nylon比较轻量,Polyester比较耐磨,Spandex具有弹性。至于Fitting,Relaxed最宽松,同样尺寸我觉得会大一些,比较适合腰胸差没那么大的人(讲白一点适合腰比较粗的人);Athletic腰会收紧一点,是鸟最经典的版型;另外还有一种是e3D expendition,着重可以穿多层还能活动自如,是在Athletic基础上,上衣加强肩膀腋下连结胸部的空间,很壮的人穿这个超帅气;另外还有比较少见的Trim,就是更为贴身,像我就很喜欢,因为大部分鸟S号对我还是有点大,穿Trim是正好,但有时候Trim的衣服往往长度也短也是个问题。一般而言,厚的软壳会留厚中层的空间,薄软壳只会留薄内层空间。

说到冲锋衣不能不提鸟的Alpha SV,被始祖鸟自己称为他们最具有标志性的产品(官网的介绍称它为"iconic"),很多时候Alpha SV = Arc'teryx。Alpha SV 的诞生革了户外冲锋衣产业的命,获奖无数,当年所有品牌的HardShell都要向这款冲锋衣看齐,没有任何一款冲锋衣能达到这个高度,采用鸟牌最自豪的N80p-X GTX Pro抗刮布料,不惜工本的设计使得这款冲锋衣的售价从13年开始已高达$650,谍影重重4中男主角那件销魂的辣椒红鸟冲更是给Alpha SV添了几把火。鸟冲的设计都是衣襟前短后长,稍微一抬胳膊就会露出腰带,但个人认为不适合一般的徒步,只能说始祖鸟的顶级产品线从来都不是走大众取向的,鼠家和MHW的前后衣襟就没有鸟家那么夸张。而鸟冲最贵的旗舰产品应该是Theta SVX,采用的是和Alpha SV一样的N80p-X面料,这款衣服被始祖鸟称为他们最结实的冲锋衣(同时也是最长的最重的),有些户外杂志甚至用"可防弹"这样夸张的字眼来形容它。为了可以容纳更多和更加宽大的中间层(比如高蓬松度的羽绒中间层),Theta SVX比Alpha SV整整大了一圈,衣长也长了不少,长款的冲锋衣是给复杂恶劣环境使用的,提供最大防护,帽檐更大更长,双层风墙设计(彻底防风防水),已经不仅仅是向导级别,上升到"Expedition(探险)"的境界了。

硬软壳上衣篇

我选择的鸟冲是非顶级的Beta AR。我选Beta,而不买Alpha(Theta的S码就更大了),是因为我喜欢Beta有独立的衣领和相对更轻量;我选AR而不选LT/SL,因为我喜欢GTX Pro的耐用。简而言之,立领/相对耐用/短版是Beta AR这件衣服最突出的特点。460g对于Pro级别的风雨衣来说减重已算相当出色(有些号称轻量的GTX PacLite也达到400多g),不算很登山look,有点像休闲夹克外套,因此不仅仅是登山,平时冬天出差,一般旅游都可用。而且价格也能便宜点不是?Beta AR自2000年首发至今已连续卖了14年但款式都未有大改变,可见该外套的定位和设计是何等经典,非常符合广大用户的需求。

很多人都问鸟冲到底厉害在哪?其实看官网的Features就知道,撇开其他品牌冲锋衣都会有的基本设计,我觉得这件Beta AR值得赞赏的地方有 :

鸟的e3D立体整形剪裁在鸟冲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几乎是一体成型的做工确保了防水效果,再加上肩线设计,这种剪裁可让平面的衣服挂起后直接呈现出人形立体的角度,堪称鸟的独门功夫。Athletic fit 版型,正如胸口那只没肉只剩骨头的电绣鸟logo所代表的设计理念,衣服修身挺拔体现出一种骨感美(虽然Beta LT是Trim fit更修身了,不过我觉得LT的前下摆太短了盖不住里层衣服,外罩式的风雨衣还是宽松长一点好用)。采用N80p和N40r的双拼Gore-tex Pro超细格子布,用更耐磨N80p加固肩部、肘部和下摆的耐用性,当然Beta AR还做不到Alpha SV全衣N80p-X防御力强悍无需加固的水平。可以明显看出拼接手肘(Articulated elbows)设计,手肘关节部位有自然弯曲弧度提供立体活动空间,因为冲锋衣硬质布料的外套如果不作立体的话活动起来就会卡。头部前方和颈部部分也都是立体设计。

硬软壳上衣篇

侧幅使用拼接的立体腋下剪裁(gusseted underarms),好处就是不阻碍抬手动作,抬手时不会拉起下襬,更加合身。两侧腋下大型防水拉链设计那是必须的。

硬软壳上衣篇

3层结构内衬为TRICOT缎面尼龙,一来可以抵挡汗水对薄膜造成侵蚀,二来缎面也有排汗效果,在我见过的风雨衣里面还是鸟冲的内衬做得最为精致,它用的内衬布有的牌子甚至就用来做表布用的。与2.5L薄膜内衬相比,这种材质就没有内层会脱落的隐忧。各部分车线也都加了号称业界最精密的13mm防水胶条,下摆接缝部分都有防水贴,压胶贴条相当的完美。热贴合内袋上印了B/AR的象征性字眼显示其正身。

硬软壳上衣篇

硬软壳上衣篇

不过鸟自吹的所谓1.6mm微车缝线有点名过于实(2.54/0.16=15.875针,但我用尺子怎么量最多也就是14针,可能某些加强部分会稍微细密一点,不过我也没见识过加拿大原产的鸟冲,不知道每英寸缝16针的微车缝线是否只是个传说),但鸟的针车细节做得好倒是真的,无论是笔直的主车缝线还是根据人体设计的拐弯车缝线都是一气呵成平滑细致,基本找不到线头。

硬软壳上衣篇

拉链采用YKK夹合式塑钢气密防水拉链,最高刚好到下巴位置不算很夸张,密合度相当扎实,光是把衣服折起来就能感受到拉链的韧性。

硬软壳上衣篇

整件鸟冲可以列为“设计教科书”等级(我这么说估计又有很多人会跟我急),唯一建议的是如果能附赠收纳袋就更好了,毕竟冲锋衣都是用来压包底备用的时候居多。

实穿体验是,Beta AR用料厚薄适中,硬有声那是肯定的,经过雾化处理的表布质感细致完全感觉不出是塑料“雨衣”。长度也合适,不会过短卷起或露出后背,也不会过长在背包走路时感觉累赘,尤其对于我这种矮子来说正好合适。预留空间也合适,内穿中间层毫无问题,像Aphix这种偏长的中间层因为有下摆也可以收到硬壳里面。Beta AR的真人兽来了,可惜颜色买不到辣椒红,只能选鱼子橙了。S码我穿起来挺合身,将双手举起来挥动毫无障碍,袖长也可以接受,该篇的所有真人兽里面都只穿了一件Phase SL,没有穿中间层。

硬软壳上衣篇

我的建议是硬壳风雨衣备1件就够了,与其花大钱买那么多GTX,不如省下购买其它更重要的装备,风雨衣用的场合其实不太多,在没风没雨的天气谁也不会想穿着雨衣,实在是太TMD闷了,买多了也就是放衣柜里等自己解体,软壳无论登山还是旅游会更实用一些,我现在城市下雨天宁愿穿相对透气防泼水的薄风衣(如Gamma SL)。市面上冲锋衣的选择太多了,面料只要是3L的GTX、eVent或者Neoshell大可随便挑。

———-华丽的分隔线————-

Arcteryx Venta SV防风防水软壳

购买链接:

 


Arc'teryx Venta SV Jacket - Men's
Arc’teryx Venta SV Jacket – Men’s

$287.28美国亚马逊
 

顶级软壳常用两种大厂面料,PolartecPower Shield和Gore WindStopper。Power Shield面料号称透气其实并不太透气,个人觉得并不适合广州的天气,所以对大家都追捧的Gamma MX软壳我一直表示无爱。其实GammaMX Jacket和Hoody我都曾入手过,觉得太闷热后来全转让了,并不是想黑Gamma MX,只是感觉不适合我,也许在北方穿更合适一些。在尺码上MX Hoody比Jacket要宽松一些下摆长度要长一点(MX Jacket前下摆太奇葩短了),相对来说我觉得MX Hoody的S码尺码更合适我这种身材穿。即使作为能在雪线上穿的软壳衣,我还是觉得Power Shield比不上Windstopper,不论是保暖度还是防水度,这也是我后来放弃Gamma MX的原因,上雪山和城市休闲穿都不太适合。但由于WindStopper面料(PTFE膜)缺乏弹性,因此各大户外品牌都很少出WS的裤子(Venta Pant和Mammut Ultimate Pant后来都陆续停产了),因此保暖软壳裤又是以Power Shield面料为主了。WindStopper应该是Gore公司防水防风最廉价的薄膜产品,是把Gore-tex的抗油膜PU那层去掉后的精简版,所以WindStopper事实上是具备防水功能的(号称具备风雨衣90%的耐水效果)。

Venta SV也是采用三种不同的Windstopper织物混搭组合,在衣服里层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肩膀、袖子的地方使用较耐磨的N70p布料,其他部份则使用弹性较佳的N72s布料,以鸟冲的标准,N80p已经是终极布料了,可见这表布与一般的软壳表布比起来更为扎实耐磨。帽领分离,无肩线设计,手臂关节活动处采用立体剪裁。

硬软壳上衣篇

表面材质具备犹如涓布般的质感,相当柔软舒适,表面还做了雾面处理,触感有点磨砂感,和Power Shield相比摸起来相对粗糙但更有质感。

硬软壳上衣篇

里层有贴合保暖的植绒(后背是相对短的格状绒毛lo-loft,胸前是相对长的绒毛hi-loft,但即使相对长最多也就是R1的水平),相比冲锋衣能增加一定的保暖力。内层左侧有热贴合内袋,腋下有透气拉链。所有车缝线里层都采用热贴合压胶贴条处理,拐点处还有圆形压胶补强,让水滴不会从两块布的接缝处渗入,鸟的Venta SV是极少数100%使用Windstopper材质(Marmot sharp point只是60%表布使用WS)+各接缝处全贴上防水胶条的外套(据说Gore公司一般是不允许WS面料贴防水胶条的,但我看很多WS衣服都这样做),这都是参照冲锋衣的标准了(当然还是不如Beta AR做得精致),完全可以算防水外套,官网也称“this alternative to a Hardshell”,大老美在攀冰、雪线上登山和滑雪的时候很喜欢穿它,而且评价都不错。

硬软壳上衣篇

电绣的鸟LOGO比起Beta AR来说Logo字母之间串线很明显,明显不如Beta AR鸟骨头LOGO精致活生生就像印在化石上一样很有浮凸感,可能是我太吹毛求疵了。

硬软壳上衣篇

中央拉链内层有防风条(比gamma要厚实),更加提升拉链的防风密封度。

硬软壳上衣篇

采用内折反向车缝无痕接缝处理(即表面看不到车线),表布拼接的密合度相当高。

硬软壳上衣篇

手腕是橡胶魔术贴设计,很奇怪Venta AR却是用莱卡弹性袖,其实手腕用什么来束紧如果不是骑车或者极限环境大风雪没有太大区别。

硬软壳上衣篇

口袋内里仍有保暖设计,确保双手也能保暖

硬软壳上衣篇

下摆可调节松紧,也是无缝贴合的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是,完全感觉不到风吹进身体,达到保暖作用,但是却不会让身体过热。适合在严寒(10度以下)、大风、下雨及高山环境穿着。版型相当修身不会过大。整个版型除了袖长稍长外,其他都很满意。Venta SV的真人秀来了。

硬软壳上衣篇

Venta SV其实和Venta AR采用的面料完全一样,两件衣服的区别就是SV是Hoody带帽设计,腋下多了透气拉链,多了一个热贴合内袋,袖口变成了魔术贴。但Venta AR剪裁有点怪,衣服在腰的地方有褶皱好像肚子很大的样子不好看。不喜欢鸟衣的,还可以选择Mammut Ultimate Nordpfeiler极限系列,Marmot sharp point尖刀等同是WS面料的外套。

———-华丽的分隔线————-

Patagonia Northwall Jacket防风防水保暖软壳

购买链接:(这件已经停产了)

 


Amazon.com : Men's Northwall Jacket (Size: S) : Other Products : Everything Else
Amazon.com : Men’s Northwall Jacket (Size: S) : Other Products :…

美国亚马逊
 

Patagonia Northwall Jacket是一件被称为feature-rich的软壳,防水材料PolartecPower Shield pro加上内植R2 high-loft grid长绒覆盖保暖搭配,顶级防护面料与顶级透气保暖面料也算是一个黄金组合,因为一般软壳都不敢说防水,且只带薄绒不够保暖。Power Shield Pro是Polartec公司2010年才开始推出的一种让soft shell增加真正可防水能力的布料,同款裤子Patagonia Northwall Pants就曾获得BACKPACKER杂志2011年大奖。2P的老板是早有基情,Patagonia一直是伴随Polartec成长的战略合作伙伴,不少独家版都是for Pata。Polaretc官网把它称为“The Ultimate Soft Shell”,具有硬壳性能的软壳(This is a softshell that can be worn almost as a hardshells)。但这件衣服并不好卖主要是因为定价太高和过于重装(官网MSRP $450,全衣重731克,一件软壳+一件R2叠加的重量)大家都觉得不值,Patagonia官网也已停产了,可能也跟Polartec主打的防水布料已经是Neoshell有关,不过PowerShield Pro拥有更好的透气度和弹性,的确比较适合用在高抗水软壳上,其实这件衣服防风保暖性介于Venta SV(内植细绒)和Kappa SV(化纤填充)之间,但衣服弹性却要好很多,我只是碰巧遇到全新黑色S码才120刀的价格(R2单买都要$170啦)一时欠剁手才败的,相当于几百元买了件类似Gamma SV、Hercules Jkt、Easyrider Jkt的外套(鸟08年已停产的hi-loft长毛Polartec PowerShield软壳)。近似的软壳还有OR的北极星Lodestar Jacket,也是Power Shieldpro+Polartec长绒毛组合,站内单骑兄有晒单。

这件衣服在设计上硬伤太多,既然以防水软壳为卖点,并号称使用了无车缝/超声波微拼接焊缝,但我明显还是看到有拷克车边,而且里面还是没压胶条的,强迫症犯了一看到车缝就想贴条。拉链也不是防水拉链,估计只能是防防小雨雪,大雨还是用全防水雨衣好一些。超大的下巴挡片,虽然有用,但实际如果不拉紧拉链待着时挺不舒服。这件衣服最值得吐槽的地方就是没有留插手袋,而只保留了两个大大的胸袋,一点都不好放东西,冬天不能暖手,官网上太多人留言吐槽了,实在不知道是哪个奇葩设计师的作品。内里贴合的R2,比大力神的绒毛要短一些和稀疏一些,但R系列抓绒是一如既往的柔软舒适。

硬软壳上衣篇

所谓的“点接触系统”(Touch-Pointsystem),就是在下摆和帽子上内嵌拉绳,让你同时快速收紧和快速松开拉绳,但我不知道是否智商只有70没体会到快速在哪?一如Pata的风格,衣服相当“粗勇”,连下摆拉绳都有热贴合胶片补强,要说Pata外套能穿个10年我一点不奇怪。

硬软壳上衣篇

手袖的特别处理在巴塔软壳中很常见(例如SolarWind Jacket),除了常见的拼贴剪裁之外袖口还采用倒三角拼合,让整体手袖能很好的调节宽度活动自如。魔术贴也用了软壳布包裹。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是Patagonia衣服的立体剪裁和细节做工比鸟还是差不少,一般mammut同尺寸大约小始祖鸟半号,但也是要看款式,而patagonia则是起码大半号,基本各系列都有XS号对应170身材,巴塔的其他外套我XS都能穿,但这件必须穿S码的,Northwall定位是冰攀软壳,而且本来就整合了保暖层,因此难得的修身设计,里面基本穿内衣就够了。好了,Northwall Jacket的真人秀来了。

硬软壳上衣篇

———-华丽的分隔线————-

Arcteryx Kappa SV防风保暖软壳

购买链接:(这件衣服已经停产了,可以购买现在的kappa hoody系列)

 


Arc'teryx Kappa Hoody - Men's
Arc’teryx Kappa Hoody – Men’s

美国亚马逊
 

Kappa SV是鸟的老款软壳棉衣,采用2种不同的WINDSTOPPER梭织布料混搭组合,在肩膀和手臂的地方使用较耐磨的500N WINDSTOPPER补强,其他地方则采用300N WINDSTOPPER。用料十足,里层填充的Primaloft化纤棉有点想爆出来的感觉,200g/m2的充棉量。对比一下现在Kappa Hoody充棉量是140 g/m2,Atom SV是100g/m2,Nuclei和Aphix是80g/m2,Atom LT是60g/m2,就能估计到这件衣服的保暖度。由于有全防风的WINDSTOPPER加持,保暖度跟600F左右高填量的羽绒衣外套(非低填量排骨衣)可以一比。胸口有一隐藏式的拿破仑口袋。帽子那是相当的巨大。

硬软壳上衣篇

与Venta类似内折反向车缝+热压贴条,表布拼接的密合度相当高,看不到缝线。现有Kappa系列的版型偏大,老版SV属正常偏大一点点,但袖子实在是太长了,穿上去手臂就像个鸡腿,我拿出去改短了足足10厘米才算正常,不过原来的莱卡弹性束袖也容易改短。

硬软壳上衣篇

内层采用使用20D防撕裂尼龙布,左右网布口袋已是专业外套的标准配备,容量比较大型,可以放些见不得人的宝贝。左右有下摆拉绳。

硬软壳上衣篇

口袋内里仍有保暖设计,确保双手也能保暖

硬软壳上衣篇

中央拉链也加强防风条密合度。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一穿上身不到10秒就暖和得不得了。WS软壳布不会有其他化纤或羽绒填充外套风衣尼龙表布的那种轻薄蓬松感,负重背包和丛林穿越时完全不需要考虑会刮坏。充棉量那么高有点米其林式肿大很难避免但衣服外型还是很紧凑,这也是棉服相对羽绒服的好处,因为化纤棉蓬松度不如羽绒。但缺点也很突出,就是比较重(全衣有874g),压缩率和羽绒服差远了,而且这种一件达成保暖加防护的穿法到室内会太热,不如两件式的穿法如atom+venta弹性一点。不过我也从来不挑战什么极限环境,只喜欢5000海拔内有营地的那种,重一点也没什么所谓了。好吧,KappaSV的米其林真人兽来了。

硬软壳上衣篇

鸟还有个更加高大上单件打天下的系列——Fission,采用GTX+化纤棉填充,Fission AR便宜点用的是鸟自家的Coreloft,Fission SL最贵填充的是神秘的ThermaTek材质,从来没对外公布过CLO技术参数,但号称比PrimaLoft更轻更保暖。ThermaTek跟Coreloft好像都是一出来就被始祖鸟买断,所以市面上看不到。当然价格也是极限的,我在香港沙木尼试穿过Fission SL,面料手感相当棒(没有Alpha那么硬),也不会显臃肿。另外,Westcomb chrome jacket采用PolartecNeoshell+PrimaLoft Infinity也是一个不错的性价比选择。不过用GTX防水确实有点夸张,本来-10-20℃就难下雨,WS或PS的面料抗水就足够了。对于防风保暖棉服,其实MammutStratus Jacket也是很不错的,可惜当时找不到S码。

———-华丽的分隔线————-

Arcteryx Gamma SL薄风衣

购买链接:

 


Arc'teryx Men's Gamma SL Hybrid Jacket at Amazon Men’s Clothing store: Athletic Shell Jackets
Arc’teryx Men’s Gamma SL Hybrid Jacket at Amazon Men’s Clothing…

美国亚马逊
 

Gamma SL Hybrid Jacket是鸟2012才上马的新品,这件外套说穿了没有一个地方是用上大厂布料,都是鸟自行开发的4向弹性透气面料,以轻量速干平织布TerraTex(虽然鸟并无公布布重,但尼龙含量更高比160 g/m²的Fortius 1.0更轻量)为主体,Fortius 1.0软壳布则拿来作耐磨补强,由于TerraTex和Fortius 1.0都是由尼龙和氨纶混纺,整件衣服都是全弹性布料,由于尼龙含量很高,因此衣服很轻,号称鸟最轻的软壳外套,整衣仅重295g。虽然鸟把它列入Gamma软壳系列,但实际面料是采用速干面料一点都不带保暖功能,我更愿意把它定位为类似Squamish这类适合春秋季使用的相对耐操的薄风衣,与Squamish相比Gamma SL防风防水要更好,Squamish透气更好,SL的厚度比Incendo皮肤风衣稍厚。

完完全全保有鸟的立体剪裁特色,软壳衣少有的肩线设计,穿在身上就觉得相当合身。户外衣服的领子一般都设计得完全包覆到下巴,但这件Gamma SL领子不会那么高,衣服很修身前后长度差也不大,而且是没帽设计,非常适合日常使用,和普通运动服很像。左胸袋采用与风雨衣同等级的热胶合工法。就是Logo的比例做得太大了,要低调低调。

硬软壳上衣篇

表面软滑又相对耐磨,鸟的风衣尼龙布貌似都不喜欢用格子布,而是类似palisade裤子那种有点皱皱感觉的布。为了轻量采用薄细型防风耐水YKK拉链,连中央拉链挡风片也是很细薄,就是拉绳做太细有点娘。

硬软壳上衣篇

手臂部份足足用了6片布料来拼接,完全贴合手臂活动。但Gamma SL也是袖子太长了没法穿,原来袖子是魔术贴的我后来拿去外面改短变成橡皮筋的了。呵呵,凑合着穿吧。领内缝合微绒毛材料,让舒适度更为加分。

硬软壳上衣篇

下摆拉绳也是热贴合的,左右口袋内衬都是高透气网布,衣服无刷毛设计,即使激烈运动也不闷热。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在广州目前是我出勤率最高的外套,下雨时用来做雨衣防泼水也很不错,即使冬天里面加棉衣作为外面的风衣也没问题,算是高泛用型的风衣。Gamma SL的真人兽来了。

硬软壳上衣篇

———-华丽的分隔线————-

Mammut Amabilis Jacket薄风衣

购买链接

户外品牌谁家都有软壳,谁家都号称第一,谁家都号称最牛逼。当然,现在貌似大家认为最好的软壳是Mammut,即使Mammut自家所开发的软壳布SOFtech Stretch我觉得质感也相当不错,但也有很多人不服。Mammut品牌广告的豪语是“瑞士制造,绝不选择错误的品牌”。Mammut Amabilis是我败的另外一件薄风衣,是去香港一家户外店500软妹币不到收的。主要是试穿时S码简直就像度身定做一样一上身就喜欢。

相当中规中矩的一件风衣,黑色配红色拉绳,带帽款,完全适合我上班通勤的需求。衣服的设计很实用,是用软壳布+排汗尼龙布拼起来的复合式风衣,身体前方采用类似Marmot神衣DriClime那种带很薄细绒的薄尼龙软壳布,有一定的防风保暖功能,后方跟腋下都是不带细绒的弹性排汗尼龙布,高度透气除臭,前方防风防泼水,后方排汗透气,可以说防风透气排汗兼具。面料是85% nylon/15% spandex,没用什么顶级面料,但由于尼龙含量高,衣服很轻,而且由于用了弹性纤维衣服弹性十足。有左右拉链手袋和1个拿破仑胸袋。帽子和衣服前后长度差没有鸟软壳的夸张。

硬软壳上衣篇

一如Mammut的传统,衣服的前、侧、背面都有明显的亮银色象标,可惜不是红色象标没那么亮骚(Mammt只有在中高阶的款式上才使用红色象标)。拉链头和下摆头上也印上象标。

硬软壳上衣篇

相当贴服手型的弹性袖口。车线采用类似速干衣的平滑拷克,密度高于一般的作工,可见如果是象的极限系列的做工就更完美了。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轻薄透气,相当适合广州潮湿闷热的气候三季使用,或者爬山想挡风又怕闷热使用。现在觉得爬山时类似dryskin这种轻薄贴身点的软壳外套也很有用,因为背包负重行进时真不适宜穿太多,没必要白流一堆汗,保持微凉又舒适的状态即可。Amabilis Jacket的真人兽来了。版型属slimfit,S码的袖长和肩宽胸围都很合适,Mammut不愧是号称最适合亚洲人身材的软壳。象衣现在剪裁上也比以前变棒了,没有以往象衣腋下剪裁太窄的缺点。

硬软壳上衣篇

发一张瑞士少女峰缆车的乘务员,绝对亮瞎游客的眼,全线采用Mammut装备,这绝对是Mammut的故乡才有的福利。

硬软壳上衣篇

象家其他的Mammut Alto Jacket(自家SOFtech面料)、MammutHerron Jecket(自家SOFtech面料)、Mammut verglas jacket(Schoellerdryskin)等都是相当不错的软壳。

———-华丽的分隔线————-

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透气软壳

购买链接:(Epsilon系列SV特价比较多,LT特价比较少)

 


Amazon.com : 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 - Men's : Sports & Outdoors
Amazon.com : Arcteryx Epsilon LT Hoody – Men’s : Sports & Outdoo…

美国亚马逊
 

正如我前面说的,对于软壳的要求我比较两极化,要不就是像Venta系列完全走防风防水功能路线可以上山可以下海,要不就是超级透气休闲设计在城市也能通勤穿,前面的Gamma SL就是代表之一。

其实一直想找一件比Gamma MX更透气的轻量软壳,直到有一次出差南京在亚玛芬代理的金鹰国际专卖店试了一下这件Epsilon LT Hoody,感觉直接就是量身订造似的,袖长和胸围都很合适,前后长短差没有Gamma MX那么明显,板式更像休闲夹克,上身相当硬挺帅气。所以就在某次Campsaver网站对全价商品7折时购入了这件Epsilon LT Hoody。Epsilon这个系列SV经常打折,LT打折反而比较少。Epsilon LT也有Jacket版,但我觉得也是衣服领太高了,没有Hoody自然好看。

硬软壳上衣篇

新版Epsilon LT采用独家开发的“Bonded Poly Micro-Grid Fleece”就是所谓的“贴合式” Burly双面织法面料,即把外层的尼龙氨纶混纺四向弹力软壳布与内层格状涤纶绒毛(有点像C4里层绒毛)直接贴合,据官网介绍这种织法能有效减重和更耐用。虽然说是软壳,但其实严格来说属于加强了三防(防风、耐磨和防泼水)的Hardface抓绒衣,抓绒的排汗透气度你懂的,尼龙面料比Gamma MX也要来得更轻量(比GammaMX足足轻了125g),但也相对怕刮,手感比Gamma LT要软一点,Epsilon LT挺适合在广州的初春深秋时候穿。官网建议的定位是天气好时作为秋冬或登山高运动量外套,属高透气中低保暖的轻量软壳。

Epsilon LT是运动剪裁立体整形,鸟软壳少有的肩线胸线设计,腋下采用插角布立体剪裁,即使挂在衣架上衣服就已经很挺。设计相当休闲,胸前没有胸袋,只有左右拉链插手袋和左臂热压式小袋,简单的镭射热压鸟Logo。

硬软壳上衣篇

但有点奇怪的是Campsaver发过来的Epsilon LT和国内专卖店的尼龙软壳布略有区别,国内专卖店的有肉眼能看到抗撕裂的经纬弹性织线,海淘的则是经过极细雾化处理的平滑尼龙布,这种雾面材质的触感以及外观相对一般光面的风衣布会更胜一筹,两件都肯定是正品无疑,难道是2014款Epsilon LT又换了织法?其实我更喜欢表布有耐磨格子的风雨衣Style。但车工织法延续了鸟一贯的高质量,一气呵成的车线,平滑细致,基本找不到线头。

硬软壳上衣篇

里层格状透气处理的织法更增加吸湿排汗效能,可以调节活动时身体散发出来的湿气。拉链顶端靠近脖子附近采用更加柔软和细致的绒毛,因为方格刷毛比较会刮皮肤,这就是细节。

硬软壳上衣篇

全衣透气定位,主拉链采用中号粗齿塑钢YKK拉链,拉链里没做防风片,双边插手袋内里透气网布设计。帽子和衣服双下摆都有防风拉绳,下摆有压胶条。

硬软壳上衣篇

鸟常使用的弹性手腕插布(Venta AR、Hyllus都是这种设计),不须调整就能服贴双手,自适应松紧,即使袖子略长也不会滑到手腕,鸟大部分软壳都喜欢让衣服直接服贴手型而不是用束带,可以避免魔术贴黏到排汗衣或者抓绒衣破坏袖口的纤维。袖口缝合部分也有压胶条。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是,广州3-4月份我都能穿鸟的Epsilon LT,个人觉得厚薄度也ok(官网答复是和Gamma LT相近),很轻,有弹性,在挡风之余还能保持相当不错的透气度,稍为有点保暖又不会太热,有DWR防拨水,一般的细雨都不会湿到里面,对于南方湿冷湿热的气候来说Epsilon LT相当合适。在实际的运用上可穿的时机相当多,即使不登山也很好搭被日用穿着,上班通勤也相宜。Epsilon LT的真人秀来了,颜色是Blue Moon。

硬软壳上衣篇

———-华丽的分隔线————-

Arcteryx Hyllus Hoody透气保暖软壳

购买链接:

 


Arc'teryx Hyllus Hoody - Men's
Arc’teryx Hyllus Hoody – Men’s

美国亚马逊
 

终于到V5的鸟大力神出场了。相比Gore公司的产品,在城市我还是喜欢Polartec公司抓绒类的软壳面料,薄膜产品毕竟不透气,而超级透气的大力神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大力神是美国OUTSIDE杂志2011年的得奖装备。

大力神在鸟自己的分类中叫做Hardfleece,硬抓绒,很怪异的名称,本质就是软壳和抓绒的有机结合,即内层使用主流Thermal pro Hi-Loft抓绒,外层覆盖上一层PowerShieldO2面料,属于柔中带刚的外套。说它是前Hercules Jacket的升级版其实并不太贴切,因为以前Hercules Jacket采用的是PolartecPower Shield软壳布。O2是Polartec家透气性最高的软壳面料(比GammaMX透气太多了),老外很多户外评比都很推O2这面料,这两种材料混合的结果就是,大力神同时具备了接近于主流抓绒的高透气性,又兼具软壳的防风、防泼水和轻度耐磨性,增强了抓绒防风防尘防小烟火的不足。在普通户外环境下(在无雨少风的天气或是室内)可作软壳外穿,有softshell的外观跟触感,穿了有点保暖,又不会像其他的软壳衣一样太热,而高透气性又可以在恶劣环境转为中间保暖层,机动性极高。Hyllus优点在于高透气,它不是为防风设计的,拉链都没做挡风片,因此它作为外层时不要指望它能抗住冷风,但若是运动时用,大力神的高透气和适当的挡风效果反而是优点,用对地方很重要。

剪裁立体合身,衣服面料比较软因此同样采用了肩线设计,主拉链没做防风,口袋里层都是采用透气网布,衣服完全是透气定位。

硬软壳上衣篇

表布PowerShield O2显得有点光面,拉链口袋周边用了热贴合设计,相当有特色。就是衣服后背有个Logo比较奇葩。

硬软壳上衣篇

硬软壳上衣篇

硬软壳上衣篇

里层的Thermal pro Hi-Loft长毛抓绒,和R3一样让人有“动物”皮毛的柔细触感,大运动量的时候吸汗和排汗效率都很高。领口双层抓绒设计,温暖舒适。

硬软壳上衣篇

手肘立体剪裁设计,活动不受拘束。

硬软壳上衣篇

同样的弹性袖口设计,内侧为莱卡弹性布料,可完全服贴手型,提供良好的包覆保护效果。

硬软壳上衣篇

隐藏式下摆拉绳在拉链两边(还是传统左右两侧外露的拉绳用得习惯一些),下摆热贴合收边已是软壳的通用做法,帽子同样是立体剪裁设计,拉紧抽绳,帽子可随头部一起移动。

硬软壳上衣篇

实穿体验是爱不释手,由于透气的确好在大部分的时间可以一件到底,即进出室内外都不需要更换,非常的方便。在冬天几乎一件打遍所有日常状况,尤其是冬天背包摄影一路走拍的情况非常适用,零度至十度首选,剩下的时候用ATOM LT补足,尤其是需要走路或是活动量稍微高一点点的,休息或下雨时才外挂其他外层。虽然PowerShield O2防护性较弱,也并不是完全不防风不防水,淋半小时中小雨才会开始觉得水有渗进表布里。和ATOM LT保暖棉衣比较起来,虽然ATOM LT腋下侧面有透气布,但还是不如大力神透气。Hyllus Hoody的真人秀来了,S码穿起来不会太大也不会太紧身,袖子只是略长,我选的是Kodiak黄褐色,可选的颜色不多(根据我的观察,Hyllus几乎每年都换配色,但造型几乎都大同小异,可惜老版的很多经典配色都不出了)。

硬软壳上衣篇

不喜欢鸟的,同样的面料搭配可以选OutdoorResearch SpeedStar。

———-华丽的分隔线————-

本篇最后我想强调一下户外衣物防泼水的重要性,软壳除了WindStopper外一般都没有薄膜,因此软壳防水主要就是靠表布的DWR处理。即使是GTX硬壳,保证膜能够良好工作的前提是干燥,所以外层的DWR 的有效性是保证膜良好透气的关键,因为雨持续打在防泼水层,落下水滴的压力会慢慢渗透防泼水层到达GTX层,此时GTX层外的防泼水层吸附着水形成水膜,导致身体的热和汗水无法排出(并非GTX失效),变成像穿一般雨衣一样,外湿是因为雨水,内湿是因为汗水,小雨里DWR能起作用的时候的透气性肯定要比在大雨里过淋几个小时,DWR抵挡不住失效了的冲锋衣透气性好。因此GTX要发挥最佳透气性能,搭配优良的防泼水处理很重要,这也是各大厂在防泼水上下功夫的原因,如荷叶效应的纳米表面处理都用上了。而对于NeoShell和各大品牌自己专利的防水面料都只有10K左右的抗水压指标,要抵抗持续性的暴雨,就更要依赖表布的防泼水功能了。

DWR的功效其实是通过外层织物纤维加以涂层处理,改变落到织物上水滴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水珠更快地离开织物,不让水珠停留在织物上的目的是防止织物的纤维缝隙之间吸水,就是所谓的荷叶效应。但户外衣物的DWR功能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DWR结水珠的荷叶效果会慢慢消退,因此造成衣物湿透状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对雨衣来说在日积月累的淋雨透湿之下也会加速防水薄膜的老化,造成雨衣寿命提早结束。大厂布料都以80/20DWR为主流 ( 洗20次后剩80% ),有的衣物甚至还标示所谓的5级防泼水,即洗涤100次后仍有80%的防泼水效果,我觉得就是瞎扯,一件外套能够洗5次还能保有防泼水算是很强了,后续的保养才是重点,恢复DWR是保养软硬壳衣物的必备程序。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使用防泼水DWR喷剂。首先将衣服洗干净晾干,清洗需确保除去衣物纤维表面的油污,然后喷上第一次DWR喷剂,大概来回喷3趟,均匀将整件衣服喷洒完全渗透才达到最好效果,失去DWR效果的衣物喷剂会立刻渗入衣物。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加热活化”阶段,DWR防泼水剂的碳氟聚合物遇热后便能增加活性,进而渗入衣物纤维将纤维包覆住产生拒水性,可以使用一般的电吹风将防泼水喷剂加热吹干,吹干之后洒上清水就能马上看到DWR拒水的效果。若要达到更好效果,可再多加1次的DWR喷剂吹干,静置约2小时让衣物内外彻底干燥,一般可恢复衣物约50-80%的DWR效果。

对于这些硬软壳外套的清洗方法其实和速干衣类似,主要是避免使用柔顺剂,有些人担心会把衣服洗坏或是把防水性洗掉,其实没那么容易坏,如果实在太脏可以使用中性洗衣液浸泡一下,接着将脏污的地方用手搓洗干净,再来将所有拉链关上使用洗衣袋包起来丢到洗衣机内脱水,脱水后衣服几乎已经干了大半,如果不放心的也可以不脱水直接晾干,另外和喷防泼水剂一样用电吹风吹干表面可以有助于恢复防泼水性。

系列预告:

1.功能内衣篇

2.速干跑步篇

3.硬软壳上衣篇

4.硬软壳裤子篇

5.中层保暖篇

6.户外背包篇

7.户外鞋子篇

8.户外配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