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

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15日审议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

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15日审议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

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在位于中国南疆的广西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峰丛林立,景色秀美,古老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在群峰之中。沿江两岸的悬崖绝壁上,保存有大量的古文化遗迹——岩画。经研究,上述岩画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生息繁衍于此的中国南方壮族先民骆越人所绘制。场面宏大的赭红色岩画群,以“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记录了距今约2000年的祭祀场景,与岩画所在的山崖、山崖下的河流、对面的台地,共同构成了神秘而震撼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崇左是“骆越之都”,古为壮族先祖骆越人聚居区,是中国壮族人口最集中的地级市。崇左市官方当天下午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与中新网记者分享了左江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喜讯。

“青山环碧水,岩画面台地。”宏大醒目的赭红色岩画、丛丛矗立的青山、蜿蜒曲折的碧水、开放平坦的台地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左江花山岩画有何过人之处?岩画的图像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最大的人像高约3米,最小的仅二三十厘米。人像分为正身和侧身,正身人像形体较大,双臂向两侧曲肘上举,双腿弯曲半蹲,形如青蛙;侧身人像双臂上举,曲膝半蹲,作跳跃状。动物画像有兽类、鸟类,器物侧有刀、剑、铜鼓、铜钟、独木舟等。

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南疆广西崇左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崇左市官方介绍,“花山”壮语称为“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在崇左市,凡被称为“花山”者,崖壁上均绘有岩画。左江花山岩画点沿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密集分布,从上游的宁明县珠山岩画开始,截至下游的江州区万人洞山岩画,途经宁明、龙州、江州、扶绥“三县一区”,共包含38个岩画点109处岩画4050个图像,沿江分布总长度105千米,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赭红色岩画群。据介绍,左江花山岩画点大都位于江河的拐弯处,面向来水的高大峭壁上,画面大多距水面15至100米,最高130米。岩画使用鲜明而强烈的赭红色颜料绘制而成,图像大致可归纳为人物、典型器物、动物三大类,以人像为主。人像一般作正面、侧身两种姿势,多为举手屈膝的半蹲姿势,辅以马、狗、铜鼓、刀、太阳等图像。而在所有左江花山岩画点当中,宁明花山岩画因其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而成为典型代表。在临江一面长210多米、高约50米的陡峭悬崖上,可辨认各种赭红色图像多达1800多个,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画面最大、图像最多的一处岩画,堪称世界岩画史上的珍品。“这些形象逼真、神秘莫测的岩画,历经几千年风雨的冲刷而不褪色。远古时代的壮族先民创造的这一‘花山文化’到底表达什么含意,至今无人能解释。其画法和成画年代、作画颜料等也是众说纷纭,像古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成为解不开、猜不透的‘千古之迷’。”崇左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冯波说。

这些图像在崖壁上错综呈现,组成一幅幅完整的图画——典型的组合是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像居中,脚下有狗,身旁有铜鼓,四周有众多动作一致的侧身人像。整个场面布局规整,疏密相间,动感十足,极像一场庄严又欢快的祭祀活动。这些色彩鲜艳、不断重复的画面,与山崖、河流和台地共同构成了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观,被称为“崖壁画的自然展览宫”、“断崖上的敦煌”。

目前,岩画保护仍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崇左市官方介绍,左江花山岩画的保护工作主要采取了日常巡视与监测、岩体加固、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治、风险防范、制定专项保护法规、社会协调等措施,并采取了以宁明花山岩画为先导和重点的保护策略,逐步探索左江花山岩画的科学保护之路。2009年3月至今,广西陆续完成了三期的宁明花山岩画岩体修复保护工程,对多处危岩体进行加固,维持岩画现有的空间状态,确保开裂岩体的安全稳定。宁明花山岩画开裂岩石抢救性加固工程,不仅有效保护了花山岩画,更为中国南方涂绘类岩画的保护,探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被称为是一个创造性的、堪称岩画保护领域里的典范工程。中共崇左市委书记刘有明称,左江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的伟大创造,是壮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岩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崇左市将抓住花山申遗的契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上新台阶。同时,当地将做好新一轮的环境整治,坚决杜绝非法采砂、网箱养鱼、私搭乱建、乱砍滥伐等影响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行为,切实将遗产区管理保护好。据悉,在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有29个遗产项目申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还包括申请自然遗产的中国湖北神农架。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成功申遗,不仅实现广西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上的“零突破”,也填补了中国世界遗产在岩画方面的空白。截至2015年,中国已有世界遗产48项,其中文化遗产34项。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仅次于意大利,位居世界各国第二位。

“世界遗产”简介: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⑴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⑵ 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当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⑶ 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文化景观的评定采用文化遗产的标准,同时参考自然遗产的标准。为区分和规范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评选,《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文化景观的原则进行了规定:文化景观“能够说明为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制约下、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以及在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发生的进化及时间的变迁。在选择时,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的第一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于1992年,即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此后,陆续评选出了一些文化景观遗产,但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