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洋北漂李碧菁获中国绿卡创办和睦家医院李碧菁英文名Roberta Lipson介绍

“洋北漂”李碧菁(Roberta Lipson)终于拿到了中国“绿卡”,当天,她用中文发了一则朋友圈:“38年后很高兴正式成为中国永久居民。”并配上一张和发证机关工作人员的合影,照片上的她一袭白裙,笑逐颜开。李碧菁在华的“双创”生活,当了38年“洋北漂”,创办了和睦家医院,自己还拿到了中国“绿卡”。

按照和睦家的想法,如果纳入医保,患者在和睦家的费用可以按照统一定价的医保额度报销,多出的费用自理,这样也能为患者减轻很多负担。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睦家向各分院所在社保机构申请,都没能推进一步。青岛分院也是从建立时就开始谈,但同样卡在审批制上,直到去年年中,青岛市将医保定点从审批制改成协议制,只要符合要求的医疗机构,均可和社保机构签订协议,纳入医保定点。

这一消息,对于和睦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转机。李碧菁决定以青岛作为突破口,开始和睦家和医保的第一次牵手。她多次往返北京青岛之间,反复同青岛的领导谈,一遍遍阐述她的想法,终于如愿以偿。

李碧菁并不担心纳入医保就会影响和睦家的“高端化”。在她看来,医疗机构的高端不光体现在价格,更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上。“纳入医保定点,只是给更多的患者多一些选择,这是对的事情,为什么不去争取呢?”她说。

亲力亲为的女总裁

李碧菁习惯凡事亲力亲为。

在青岛分院建设之初,李碧菁无数次前去青岛,从和当地政府商谈,到建设方案敲定,甚至医院如何装修,风格颜色的搭配,桌椅器械的购置,她都亲自过问。

“即使是一把椅子,她都必须亲自试坐才行,不但要自己感觉舒适,还会考虑身材胖、个头大的人坐着是否合适。护士站的座椅高度,她也要试一试,必须坐着就能看到来来往往的患者,尤其是坐轮椅的患者。”王奡说。

早在建立第一家和睦家医院时,李碧菁就找来很多中外专家一起策划。以产房为例,和睦家的产房设计就是家庭式的一体化接生,而不像中国很多公立医院那样,待产室、产房、病房都在不同的房间,产妇还得忍着剧痛自己挪腾位置,并且全程都得独自面对。

为了实现一体化,李碧菁甚至要求产房达到能进行硬膜外麻醉的标准,也就是手术室的环境。在李碧菁看来,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无痛,因此,她拒绝使用“无痛分娩”这个词,而是一直用专业的“硬膜外麻醉”来描述产房标准,说起来拗口,但更准确严谨。

由于多位明星选择在和睦家生产,在很多人印象中,和睦家是一家妇产医院。对于这个问题,李碧菁感到很无奈,“和睦家是一家综合医院,绝不仅仅只有妇产科。只是大家都认为生孩子是喜事,所以明星生子会愿意告诉所有人,但如果她的家人生了重病,即使也是在我们医院看病,她可能就不会说。”

而且,在李碧菁心目中,和睦家也不仅仅是将美国医院照搬到中国,她会将中国的习俗和中国人的性格都融入医院的一些细节中,“比如中国人要坐月子,我们有产后康复服务。还有,如果一个人得了绝症,大部分情况下,家人会向他隐瞒病情,我们也会尊重这一要求。”

每年,她都会抽时间带领和睦家的医疗团队到中国的落后地区,提供义诊。尹玉丹记得,去年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和睦家医疗团队义诊现场来了一位腿脚不便的孩子,由他爷爷从很远一路背过来就诊,李碧菁看到后,悄悄一个人跑去县城,买了一个轮椅,又一路拉到义诊现场,送给了这个孩子。“谁都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出去的,她有一种企业家精神,凡事亲力亲为。”尹玉丹说。

从“美中互利”到“和睦家”,从“美中互利”纳斯达克上市到完成私有化退市,引入复星,从第一家和睦家医院建立再到各地建立分院,李碧菁用38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的创业历程。